
2023年以来,通渭县检察院通过“检调对接”,推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最大限度地将各类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处置在前端,实现案结事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创新机制,“六同步”化解矛盾“零距离”
积极探索信访矛盾实质性化解新模式、新机制、新方法,创新运用“六同步”工作法,实现化解矛盾“零距离”。一是完善首办责任制。构建以院领导为首、12309检察服务中心为枢纽,其他部门协同配合,环环相扣的信访维稳“闭环”处理机制,压紧压实信访主体责任,层层推进,力促首办责任制在检察业务各个环节得到落实。对案情复杂、多次信访、群众意见大或社会影响大等信访案件以“控告申诉+业务部门”联合接访精准把脉申诉问题,业务部门“释法”、控申部门“说理”,形成矛盾化解合力,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开展院领导包案。构建“包案全覆盖、工作有侧重、化解是关键”的包案模式。推行首次信访的刑事申诉、国家赔偿和立案监督案件全部由院领导包案办理,院领导包案办理“四类重点”案件18件,切实推进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减少信访矛盾上行,有效促进诉源治理。三是多元促成和解。积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律师等第三方力量,通过公开听证、公开答复等方式释法说理,帮助当事人梳理诉讼请求、理清法律关系,促成民事和解4件,实现了当事人在检察环节息诉息访。坚持“小案不小看,小案不小办”,推进轻微刑事案件办理模式不断优化,促成刑事和解23件。
二、凝聚合力,“搭平台”释法说理“看得见”
汇聚多方合力,持续增强检察办案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真正实现让释法说理“看得见”,让检察为民“感受得到”。一是强化检调对接和检律协作。制定《通渭县检调对接工作实施办法》,与司法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检律协作的意见》和《律师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参与信访矛盾化解工作实施意见》,通过搭建平台、构建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人民调解员、律师等参与涉法涉检信访矛盾化解工作,以“看得见”的方式促进息诉罢访。近年来,通过检律协作,化解信访矛盾22件,形成践行“枫桥经验”典型案例3件。二是积极引入司法救助钝化信访矛盾。针对司法处理正确,当事人长期重复信访,矛盾突出且因案致贫致困的案件,主动引入司法救助机制,切实将司法救助落实到“解民忧、纾民困”之中。办理涉及农村困难群体司法救助案件13件,发放司法救助金21万元,实现检察环节对符合条件的被救助人100%救助。三是创新做好未成年人犯罪前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引发的社会矛盾复杂且尖锐,通渭县检察院在注重化解社会矛盾、修复社会关系的同时,更要注重前端预防,加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打通未成年人保护“最后一公里”。建成集检察办案、心理疏导、普法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未成年人一站式保护中心,被命名为“定西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和“通渭县少先队实践营地”,建成以来接待全县中小学师生参观学习、课外实践、暑期研学16场次共计3600余人次。与县域内9名专业心理咨询师签订聘用协议,为青少年提供心理辅导咨询服务32人次,帮助“问题少年”走出困境。
三、强化服务,“心贴心”不断提升“满意度”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在注重办案质效的同时,不断强化回访服务、科技赋能和精准普法,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一是跟踪回访更暖心。在案件办结后,持续开展跟踪回访工作,对40余名当事人开展跟踪回访,了解案件当事人后续维权、工作生产及家庭生活等情况,持续为当事人答疑解惑,真正打通检察机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努力做到事心双解。二是科技赋能更高效。开发“通渭微检察”微信应用小程序,集合了公益诉讼随手拍、强制报告、申请救助等功能,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实现诉求表达,通过科技赋能,实现检察服务关口前移,助力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普法宣传更精准。创新普法宣传形式,坚持人民群众在哪里,普法宣传就跟进到哪里深入各乡镇、各学校开展法治宣讲、法律咨询等线下普法宣传37场次,持续在“两微一端”发布普法宣传信息,拍摄普法小宣传视频60余条。今年以来,持续跟进群众需求,组织网络直播普法活动,获赞42万余。开展“千名干部进千村”走访活动,走访基层群众182户,面对面地听取群众利益诉求,面对面地做群众工作,努力把解决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减少社会对抗,努力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