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页 > 争先创优 > 正文
争先创优

【“三八”特辑 】依法用情暖民生——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席艳霞

时间:2024-03-07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在长期司法实践中,面对弱小的受害人,席艳霞以司法救助为原点,积极探索多渠道救助方式,将司法工作融入宽厚广博的民生之中,为受害弱小群体保驾护航,解民忧、纾民困,衍生了生动有效的新的司法实践。她说:“在法律上着力,从情感上着手,用极致的精神办案,用母性的情怀修复他们的创伤,全力帮助受害的妇女儿童,这是我工作的全部意义。”

       2023年11月,席艳霞获得了“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2024年3月,被评为2023年度通渭县妇女工作先进个人。

“妈妈”:护佑受害人的童年

“两个孩子都已顺利入学读书,日子逐渐有了盼头了。”小元(化名)爷爷哽咽的声音里,饱含着困厄的人生际遇:“席检察官让孩子有了依靠,救了我们一家子的命……”

两年前,小元的父亲因案死亡,年仅11岁的小元和6岁的弟弟失去生活依靠。爷爷奶奶都80多岁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更是让他们身心俱疲。无奈,小元的大伯只好接过两个命苦的孩子,可是大伯家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妻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还有两个未满10岁的孩子需要照顾……

通渭县妇联在工作中发现该救助线索后移送至通渭县人民检察院,席艳霞接手案子,她对当时入户走访情形印象深刻:失去父亲的两个孩子相互依偎着,学习和生活十分困难。

席艳霞及时启动司法救助程序,向省检察院报审开辟绿色通道,为小元和弟弟申请了5万元的司法救助金。但是资金监管又成了问题。长期的职业生涯,让席艳霞格外理性。为了确保让司法救助专项用于小元和弟弟的生活学习支出,她和村委会、银行和小元的临时监护人签订4方协议,共同守护这笔保障小元童年成长所用的资金。

这在通渭的历史上尚属首例。

“救助金只能解燃眉之急,要让小元和弟弟健康成长,还需要长期关怀。”席艳霞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她主动对接县妇联开展“爱心妈妈”专项关爱服务活动,建立心理咨询师团队长期关怀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定期回访小元和弟弟的成长情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亲情关怀,从身心、教育、监管等多方面给予被救助人帮扶和关爱,全面优先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她成了小元和弟弟的“妈妈”。

“姐姐”:护航受害人的青春期

2013年8月,小七(化名)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第一时间飞奔到席艳霞跟前,“姐姐,我考上大学了!”

     两年前,席艳霞接到一起案子,16岁的小七(化名)被最亲的人伤害,正值青春期的女孩子,成了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因案件原因导致身体和心理遭受严重创伤,让小七一度换上抑郁症,即将面临高考的她陷入失学状态……

      接到案子后,席艳霞心头一紧:她知道青春期对于一个女性一生的重要。她第一时间与同事走访辍学在家的小七。为了保护小七,她和同事将警车停到村子外面,换上便装,轻轻到了小七家里。躲在屋子里的小七,青春的脸庞上布满本不该属于她的压抑和苦痛,表示着对陌生人的排斥;忧郁的眼神里漂着无助,躲闪着席艳霞的目光。席艳霞心里疼,轻轻地坐在小七的身旁,将她揽入怀中,静静陪着她坐着……

      席艳霞报请上级检察院,争取资金,快速审批,通过“一案一委托”的形式,很快将5万元的救助资金拨付到小七的账户上。

       司法程序已经结束,但是席艳霞对小七的牵挂和帮助才刚刚开始。小七的第一次高考落榜了,她想继续复读,但是又极力地想逃离,人生的迷茫和对前途的绝望再次困扰着小七。

     “不管多么艰难,一定要完成自己的学业!”席艳霞温暖而又坚定地对小七“下了命令”。

     在席艳霞的劝说下,小七回到学校复读,并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大学的费用却再次让小七犯了难。虽然有5万元的司法救助,却远远不够支付大学需要的学费和生活费。

     席艳霞说,司法救助是一次性的,但是社会救助却是多元而无限的。她多方奔走,最终在县慈善协会的帮助下,联系爱心人士,为小七募捐了大学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

       以小七的救助实践为基础,席艳霞探索“司法救助+爱心人士募捐”的救助方式,将司法救助资金的“小池子”与慈善捐助资金的“大池子”相连通,通过司法救助减少涉案经历对女性身体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效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让“检察关爱”温暖受害女性,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

“女儿”:保护老年妇女

席艳霞的手机联系人里面,董大姐(化名)是她经常联系的人。

“您还有什么困难吗?”

这是席艳霞经常问董大姐的话。

董大姐是一起故意伤害案的刑事被害人,因案导致身体受伤,失去劳动力,生活困难。席艳霞为董大姐申请了0.7万元司法救助。之后,作为办案人,席艳霞多次主动邀请县妇联、被救助对象董大姐所在地村委会联合开展司法救助案件跟踪回访活动。

回访笔记本上,席艳霞记录着董大姐生活上的种种困难。那一行行记录,汇聚成席艳霞心里的一个结。

在一次回访途中,她听到了别人在讨论低保的事情,席艳霞灵机一动,找到了董大姐所在的镇政府,为她家落实了农村一类低保政策,还为董大姐的老伴儿申请了公益性岗位,董大姐家里又多了一份收入。

这在通渭的司法救助实践上,又是第一次。

通过董大姐的案子,“闲不住”的席艳霞又开始琢磨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的事儿。她积极推动检察院与县民政局、县妇联等11个单位建立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先后有11名农村困难妇女受益,传递司法温情,助力助推乡村振兴。


关闭

智能悬浮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