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视角下的向善思考
——读《生而向善:有意义的
人生智慧与科学》的感悟
席艳霞
题记:一本好书,好似一位挚友,读起来就好像和作者谈话。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一位朋友,可以让人眼界开阔,终身受益。《生而向善》一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洞察人性的窗口,如同一束穿透迷雾的光,让我对司法公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傍晚,夕阳余晖透过玻璃窗户照射到书柜上,看了一下午的案卷材料,此刻,我有些许疲惫。瞄了一眼手表,哟!快到下班的时间了。我合上案卷,起身打开书柜,下意识地指尖抚过《刑法学》泛旧的书脊,掠过《论犯罪与刑罚》夹着的泛黄便签,那些静默的文字仿佛有了温度,为我疲惫的灵魂找到栖息的支点。顺手抽出那本翻卷了边的《生而向善——有意义的人生智慧与科学》(作者达契尔.克特纳,翻译王著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细细品读,恍惚间,以往走村串户并反复走访的奔波,核查案情时的劳累,反复推敲量刑建议的焦灼,还有磨破嘴皮向信访人一遍又一遍的释法说理,似乎都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其实这本书是我大学毕业时购买的,陪伴了我十多年,我已不记得到底读了多少遍,但每次阅读,我都觉得是一次跨越学科的探索之旅。
重读书里的内文字,仿佛看见不同阶段的自己在时光里并肩前行,那些曾以为无法跨越的坎,早已成为成长的阶梯。最让我感到心安的是,《生而向善》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方向,还激励我始终秉持从检初心,善待自己。我学会了自我释放、自我调节、自我塑造,把自己手头的事做得更好一点,使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善”不仅存在于大道理中,更存在于司法实践的点滴之中。“善”也从来不是抽象的命题,而是贯穿案件办理全过程的鲜活注脚。参加检察工作十多年,每一次对真相的追寻、每一次对犯罪的指控、每一次对信访人的接待、每一次对救助对象的帮扶…,一件件案子,一次次经历,都对我影响至深。当犯罪嫌疑人认罪悔罪、主动赔偿损失,当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达成和解,当信访人不再信访、息诉息访……让我明白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就是要让法律的惩戒与人性的救赎相结合,检察官不仅要成为法律专家,更需要有理解人性向“善”的能力。
司法从来不是冰冷的条文堆砌,而是一场关于人的修行。那些被指纹洇掩的笔录、被物证袋封存的证件,藏着比文字更加复杂的“真相”,当我将社会工作的“同理心”、心理学的“认知干预”与司法办案相融合,就像在时光的褶皱里缝补,让那些被生活揉皱的故事,重新展开带有温度的画卷,公正从来不是惩罚的胜利,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法治的阳光下有重新面对明天的勇气。
随着下班的提示铃声响起,楼道里传来同事们的脚步声,办公桌上的书页微微卷起,读到的文字仍在脑海里徘徊。此刻,我更加相信,唯有将对人性向善的深刻洞悉融入司法办案,让法律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才能真正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